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探访鄱阳湖,守望江豚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长江江豚种群,约有400头长江江豚在鄱阳湖水域日夜巡游。与洞庭湖和某些长江干流水域相比,这里的生活环境要好得多,水质依然相对干净,在沿岸挖沙船和运沙船的缝隙里,他们还有自己的生活场地。
7月7日和8日,由中科院水生所和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WBCF)组织的“2012年江豚守望者之旅”前往鄱阳湖湖口水域观察野生江豚的生存环境,寻找它们的身影。22名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有武汉的环保志愿者,有湖南的大学生,更有从吉林长春奔赴而来的高中毕业生。本报记者与志愿者们一起,跟随水生所专家前往鄱阳湖,寻访我们的“江豚守望者之旅”。
本报记者 谢方 采写/摄(感谢中科院水生所和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的帮助)
【探访】
鄱阳湖口八里江江段
四头江豚陆续出水10余次
当“江豚守望者之旅”的22名志愿者正式开始旅程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完全预见到会遇见什么。几个小时前,他们在白鳍豚馆第一次见到了长江江豚,几十平米的豚馆里,6只江豚欢畅地游着。
7月的鄱阳湖水面浩瀚,颇似汪洋,水质稍微有些浑浊,但乍看之下比武汉市里的长江水还要碧绿些。下午三点半,志愿者们登上一艘大客船,将乘船前往鄱阳湖湖口的八里江江段,沿路搜寻野生江豚的踪迹,这需要点耐心。
跟随观豚船一起出发的还有中科院水生所的一艘小型监测船,他们将会对观豚船只的水下噪声情况进行检测,并观察观豚行为对江豚行为的影响。
水生所梅志刚博士介绍,长江江豚主要生活在长江的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里。近年来,洞庭湖和长江干流的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很难见到江豚,鄱阳湖目前则生活着国内最大的江豚种群,有400头江豚在此生活,“单在鄱阳湖湖口地区就有80头左右的江豚”。
志愿者们正在前往的八里江江段是鄱阳湖和长江干流的交汇水域,两股水势交汇形成回水区,因此这里营养丰富,鱼类资源充足,长江江豚也多喜欢在这个区域捕食,水生所在这里进行的历次考察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发现江豚种群。但是这个区域也是航运最繁忙的区域,江豚在这个区域的分布规模已经大不如从前。
7日下午,风有些大,一波一波拍出白色的浪花,“通常这时候我们都不会上船,比较危险”,志愿者们全部穿上了救生衣,梅志刚说,这种天气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也容易被浪给遮住。
观豚船向八里江航行,水面上不时有运沙船和游船经过,可过了近一个小时,还没有江豚的身影,大家似乎感到一丝疲惫和失落。
这时,随行的中科院水生所的监测船打来电话,他们在湖口县码头对岸发现了四头江豚,与志愿者们所在水域距离约有4km,志愿者们兴奋了,纷纷拿出望远镜、手机严阵以待,仔细搜寻。
“有了,有了”,志愿者大呼起来,他们在船的左手边看到了跃出水面的江豚,只见远处30米处,黑色的背脊在灰色的水面上一闪而过,只一秒就消失不见,这时是下午五点左右。梅志刚介绍,长江江豚属于哺乳科动物,用肺呼吸,必须定期跃出水面来呼吸,所以人们才有机会见到它们,它们跃出水面的时间很短暂,不到一秒,想要看到江豚需要一定的技巧。
视线放在江豚首次出现的方向,静静地守望,根据它们前行的方向移动视线,而不要东张西望到处寻找,按照这个经验,大家继续静静等候,轮船继续在水面上缓速行驶。此后,四头江豚陆续出水10余次,22名志愿者全都看到了野生江豚,最多的一位看到了十余次,一名志愿者幸运地用手机记录下了江豚出水的视频。
【保护】
水生所发布《长江江豚保护计划》
11月,组织长江全流域科学考察
7日晚上九点,志愿者们晚饭过后,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研究员为志愿者们介绍了水生所初拟的《长江江豚保护计划》,这份计划包括优先领域和有限计划以及长远计划两个部分,水生所计划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三个方面对长江江豚进行保护,不放弃原地保护,加强迁地保护,推进人工繁殖保护,长远计划则包括推动立法和扩大执法权限;气候变化条件下的保护对策;全人工繁殖和种质资源保藏;江豚回归长江及两湖计划。
此前,这份计划征求过专家、渔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意见,王克雄表示,趁此机会,这份计划可以听取环保志愿者和江豚爱好者的建议做些修改。此后,这份计划将提交到农业部。
王克雄介绍,为了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致危因素等进行分析,对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和现状做出最新的科学评估,今年11月到12月,中科院水生所将组织一次对长江全流域的种群生态科学考察,将持续40天。届时,水生所将向全国招募5名志愿者,全程参与此次科学考察。
2006年,由欧美科学家倡议,包括中国科学院等来自六个国家的科学家对长江流域进行过一次科学考察,他们搜遍了长江的全流域,却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根据考察结果,当年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六年之后,中国科院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日本的科学家将再次共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将以两艘渔政船为观察平台,王克雄介绍,他们将采用轴线抽样法和拖曳式声学记录仪等目测和声学考察方法对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等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进行往返考察,并在热点水域进行全年监测,在宜昌至上海全年江段进行声学监测,以了解这些区域江豚的具体数量以及水质、噪声等具体数据。
王克雄介绍,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不到1400头,而且每年在以6.3%的速率下降,且下降趋势递增,“这1400头的数量其实并不准确,根据下降速率计算得来,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将得到江豚数量的确切数据”,并提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以及可能新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在十几个计划里,水生所已经开始进行实验“退渔观豚”项目,计划将在保护区范围内实行全年禁渔,发展观豚旅游业,渔民不再靠捕鱼,而是通过为观豚者提供旅游服务来维持生活。“这样一来可以改善渔民捕鱼的艰苦生活,提高渔民收入,也可以保护鄱阳湖区渔业资源。”王克雄称。
志愿者张先冰对这个计划提出了疑问。”观豚业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而保护区周边渔民数量众多,能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在少数,其他渔民的生活该如何维持?观豚业的商业价值如何?这个计划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梅志刚博士称,“观豚”和“退渔”肯定不能同时进行,“观豚在先,退渔在后”,当观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才能实行退渔。王克雄则介绍,退渔观豚在国际上有成功实施的先例,欧美和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广西钦州三娘湾也在进行中华白海豚的观赏旅游。
1996年,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建立了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每年都有江豚出生,群体规模逐渐壮大,近年来,每年都有2-4头江豚出生,目前种群数量为30多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的范例。但是,梅志刚博士介绍,天鹅洲现有的水域面积最多只能容纳50头江豚在此生活,这里即将达到环境容量,而30余头的种群数量仍然较小,存在着小种群遗传衰退的潜在风险,迁地保护的数量和规模继续扩大,所以迁地保护区的范围急需扩大。
经过考察,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将天鹅洲故道与黑瓦屋故道连通,这样保护区内可以容纳百余头江豚在此生活。去年7月,本报组织的“拯救江豚行动”曾前往黑瓦屋故道进行调查,通过对渔民发放问卷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渔民对保护江豚的态度,以及在此建立保护区的可能性。
【计划】
退渔观豚扩展迁地保护区
【声音】
建立人与生物的生命共同体
一份多方意见凝聚而成的《长江江豚保护计划》包括了几十个或急迫或长远的计划,通过这个计划,志愿者们了解了政府和专家们接下来将会为保护江豚做些什么解开了一些疑惑,但也有更多的疑问被激发。
听完这份翔实的计划,志愿者张先冰的意见一语惊人,“我们这套体系缺乏思想”,张先冰认为,虽然这个方案在技术上和专业方面很周全,但缺乏一套赖以支撑的哲学体系,“我们应该先建立一套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构筑一种人和物平等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进而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从事过媒体、策划等方面的工作,现在为自由职业者,在武汉,张先冰是众所周知的思考者,他建议,应该用“生态共同体——生共体”的概念取代保护区概念,将原有保护区职能纳入其中,成为法律和专业的支撑基点,同时将价值观普及、生活方式动员、生态文化嵌入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物种与家庭、社区和城市发展的血脉联系,“可以在现在的天鹅洲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共同体试验”。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志愿者阮教授是平面设计专业,他说,自己第一次见到江豚的感觉是它们好可爱,而为了保护江豚,我们可以利用江豚的这种特征,让江豚的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引起众人对江豚的兴趣,进而去观豚,只有先观豚,尔后才能做到退渔和保护江豚。他表示,此后,他将设计一个江豚的卡通形象,让江豚的微笑和美深入人心,激起大家对他们的爱。
来自长春吉林的志愿者陈邦录今年刚刚高考完,他说服父母,坐了37个小时的火车赶到湖口,参与此次“江豚守望者之旅”,将此次活动当做是自己的18岁成人礼。平时并不多言、看上去朴实憨厚的他,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认为,保护江豚绝不是一代人的事,对下一代应该从小对他们宣传保护的概念,让人们从小就有保护江豚的意识。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将把一些建议付诸实施,由志愿者支持,将构建一个江豚保护的网络社区,从网络渠道宣传对江豚的保护;在白鳍豚馆设置IP摄像头,在网络上开放,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实时了解这些江豚的可爱形象;坚持将动漫《长江三宝历险记》制作完成,并以此传播长江生态保护和江豚保护的知识。
“江豚守望者之旅”结束后,志愿者张先冰有感而发,于7月9日写作一首旧体诗,发表于其微博上。
《湖 口 寻》,7月7日随“江豚守望者之旅”湖口寻豚有感。
未闻石钟山噌吰
忽听铁兽湖口吼
江湖交汇水流急
千帆争淘沙中金
万里长江一世浑
不容女神曼妙身
鄱阳湖水波千秋
何妒江豚跃晨昏。
海外志愿者,往“江豚湾”寻访江豚
本报讯(记者 谢方 通讯员 吴晗)7月6日,鄂州江豚湾又来了一群 年轻的志愿者。国际青年公益组织埃塞克的20名志愿者来到这里,寻找野生江豚,捡拾垃圾,并未鄂州当地的环保志愿者做了一场关于《长江豚类的研究与保护》的公益讲座。
据此次活动的负责人、武汉大学工商管理专家大一学生胡珈榕介绍,埃塞克的成员定期会给高中生上环保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组织暑期夏令营,此前通过新闻得知江豚这种动物的存在,并且数量急剧下降,就通过在武汉的吴晗联系到江豚湾的志愿者。此次前来的20名年轻志愿者多是来自外校的学生,还有4名海外志愿者。
志愿者们在白鳍豚馆与江豚亲密互动。吴晗 摄
梅志刚博士在船上为志愿者们讲解。
志愿者们出发前合影,由于水位较高,浪较大,志愿者们必须穿上救生衣。
志愿者张先冰在守望长江江豚。
湖口岸边,满布的挖沙船,像钢铁怪兽。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