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70万吨箭竹储量神农架能否成为大熊猫新家

70万吨箭竹储量神农架能否成为大熊猫新家

2015-08-24 01:24:4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谢方

由武汉大学已故鸟类学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胡鸿兴创办的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自1999年成立,截至2013年已完成十三次科考任务。在胡鸿兴教授因病去世后,2014年科考活动暂停了一年。今年,张维昊教授接下了科考队的重任。胡老师的遗志,学生们的期待成了张维昊将暑期神农架科考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

科考资金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张维昊四方游说,最终友人赞助3万资金,自己拿出2万,勉力筹得基本经费。

7月16日到26日,科考队在神农架进行了为期10天的科考,进行了两栖动物、底栖动物、金丝燕、箭竹、土壤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学生们风餐露宿、冒雨工作,在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和自然的感染中,经历了自然与科学的双重洗礼。

神农顶

大熊猫51种食物中

神农架有32种

神农架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选择哪一种植物作为研究重点也颇有讲究,今年张维昊请来了中科院的植物学家江明喜研究员作为植物方面的指导老师加入了科考队。

箭竹是科考队的一个传统项目。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之一,它们多生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里土壤贫瘠,冷风强劲,冰雪厚积,因而它们也比平原上的竹子更为低矮、弱小。曾有初步勘测,神农架的箭竹贮量在70万吨以上。

这一数据的得出并非那么简单。参与今年箭竹科考的队员孙国栋介绍,统计箭竹的量需要先选择统计样方,选定一个区域,统计这个区域内箭竹的根数、伴生植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对其中的竹子统计其胸径大小、节数,判断其年龄,“只有一年内省的竹子可以一眼看出来,别的箭竹的年龄都不太好计算。”而且样方的数量选择和地域选择也颇有讲究,才能尽可能准确地代表箭竹的总量。

2004年,神农架整片山体的高山草甸上的箭竹突然集体枯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原因也引起关注:到底是因为气候变暖,还是箭竹的自然生长周期所致?关于这一点,江明喜与胡鸿兴的观点一致:箭竹死亡与生命周期的交替有关。箭竹60年一轮开花结籽,然后母竹死去,种子落地,一两年后陆续生出小箭竹苗。小箭竹苗,像高粱的小苗,密集地在老枯的箭竹下生长起来。

2007年,四川的箭竹大面积死亡,大熊猫面临食物缺乏的状况,为大熊猫寻找第二个家也成为很多科学家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之一。神农架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

从理论上来说,神农架有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生态环境也适宜大熊猫生存, 那么神农架的食物、水源是否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呢?

张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根据武汉植物所保存的神农架植物资源考察档案, 在大熊猫自然觅食的51种食物中, 仅湖北神农架就有32种,占6 3% ,可支撑大约10 0 只大熊猫种群生存。

近年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的引进、饲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并于2015年开始进行大熊猫适应性饲养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囿于蜀地的大熊猫将在神农架迎来新的家园。

大九湖

水位下降,泥炭藓湿地被金发藓侵蚀

到了神农架,才知道何为“地无三尺平”,但大九湖却是一个特例,在海拔1700多米的崇山峻岭包围中,这里一派田园风光。大九湖原为亚高山湖泊,后因地质变动,湖底出现孔隙,形成落水口。湖水外泻,湖泊演化为湿地,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高山湿地景观。大九湖湿地沼泽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和稀有性,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2004年开始,胡鸿兴教授每年带领学生在大九湖科考,对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面积变化状况及泥炭鲜沼泽生物(包括植物、鸟类、两栖等)群落的变化进行研究,考察队首次采用GPS定点法确定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分布面积约为64公顷,并发现泥炭藓沼泽湿地的生物净化功能要高于非生物部分泥炭的净化功能,在湿地净化水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扩大耕地,人们开始疏挖落水孔,扩大盆地泄水能力,降低洪水位。经多年疏挖、开垦,至 1986 年,湿地面积减少一半 。历年来对大九湖的人为干预,如扩大落水口,加大泄水能力,对湿地内天然河道裁弯取直,造成该地区水文环境剧变,雨水的停留时间大大缩短,整个大九湖地区蕴水量不断下降,曾经的繁茂湿地迅速被农田所取代,即使没有开垦的地区,由于水位下降,环境湿度改变,大量泥炭藓湿地被金发藓侵占。

在考察队观测的数年中,金发藓已经明显表现出竞争优势,泥炭藓湿地的退化十分明显。同时农业污染会影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一些人瞄准泥炭藓的药用价值,在当地低价收购,严重破坏了本已相当脆弱的泥炭藓湿地。

此次带队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史良胜教授进一步解释,今年科考队员在现场打开土层的剖面看到,泥炭藓和金发藓的土层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泥炭藓的为黑色,饱含水分,金发藓的则更为干燥。当地政府已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开始居民外迁工作。

燕子垭

短嘴金丝燕的理想家园

神农架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调查,该地区有鸟类300多种,珍稀种类较多,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类就有30多种。在神农架有一种奇特的燕子叫“短嘴金丝燕”,生活在神农架杳无人迹的万山丛中,它们的嘴比较短,只有2厘米长,尾巴也不像其他燕子那样分叉,而是呈扇形。

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有10余处地方有这种金丝燕分布,多位于隐秘的高山绝壁的洞穴内。其中,位于燕子垭口东北1000米处半壁上的燕子洞是它们最为理想的栖息地。

神农架短嘴金丝燕此前一直有一个未解之谜:在浓雾中能穿行于1000多米的高空,在漆黑一片的山洞里也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巢穴,它们是如何辨别方向的?胡鸿兴教授通过历次科考研究,解开了这个科学之谜。他和科考团队做了一个实验,蒙住一些金丝燕的眼睛,发现丝毫不影响其在黑暗中飞行,他们又利用吸收声波的海绵等材料附着在金丝燕的巢穴上,结果金丝燕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巢穴。胡鸿兴认为,除了极好的视力,神农架短嘴金丝燕还具有较好的声波定位技能,这种声波定位不同于蝙蝠的超声波定位,而是利用其鸣叫从回声中获得定位信息,辅助飞行。

今年,科考队的4名带队老师和14名队员也都来到了洞中,他们的任务是统计金丝燕的数量,观察分析金丝燕出入洞的规律性,分析从根本上影响种群数量的金丝燕的生活习性等。科考队员孙国栋、张卓越说,他们像探险一样进入燕子洞中,非常期待,燕子洞主洞有五六十米长,十分宽敞,洞内潮湿,洞的尽头有个“游客止步”的牌子,绕过牌子却别有洞天,洞分为左右两支,乱石水流参差分布,洞内十分狭长,仅容一人通过,许多地方更得手脚并用蜷缩着身子才过得去。洞壁上四处可见悬挂着的鸟巢,扑闪着翅膀的燕子更是数不胜数。出洞时,每个人的身上都落满了鸟屎,鞋子都湿透,虽然辛苦异常,但队员们也从这些工作中收获颇多。

科考队员们在神农架。本版图片均由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提供。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