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不良+优质”混搭 化解银行业风险

“不良+优质”混搭 化解银行业风险

2016-03-07 00:57: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不良“双升”商业银行经营承压,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仍面临估值难题

□本报记者 沈佑荣

一则六家银行将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热议。这意味着,时隔八年,中国将重新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

“如果能全面推行,对银行而言,将会降低不良率、化解风险,进而增加信贷。”浙江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潘虹(化名)在获取消息后第一时间向长江商报记者如是表示。

然而,作为试点之一的招行,似乎仍处于动议阶段。3月3日,招行一人士称,尚未听说此事。而华夏银行、建行等银行人士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尚无监管政策,也没有正式安排。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银行业风险、僵尸企业及重化工业去产能去库存的手段之一”。3月2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便于融资通道经济优化,激活金融生态的一池春水。不过,因资产定价等问题尚未明确,短时间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3月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选取几家银行小范围试点,稳妥推进后再全面铺开,而资产则以“不良+优质”的捆绑模式,兼顾收益与风险平衡,或许是未来不良资产证券化路径。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但尚无具体安排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的消息在金融体系内不断扩散。

“上周开会时,监管层提了一句,还没有具体安排。”3月4日,华夏银行一不愿具名的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而在同一天,建行总行一相关人士亦对记者表示,目前还是个别试点,还没有正式开始,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出台。

“尽管不知晓总行向监管层递交产品方案消息的真假,但听说确实有试点意向”。在中行湖北分行张建(化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表现得较为乐观。

潘虹亦表示,如果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全面推行,将会降低银行业不良率、化解风险、增加信贷,从而盘活存量。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众多银行业人士热议不良资产证券化,源于上周有媒体发布的一条有关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重启的消息——10天前,监管部门召开会议部署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并确定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相关银行的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多方求证,但截至发稿时止,尚未获得权威证实。

作为唯一试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周,长江商报记者多方联系招商银行信贷部、资产负债部等部门,得到的回复均称尚不知晓这一消息。

一家股份制银行武汉分行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的消息有较强的真实性,尤其是今年初,监管层曾提出过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议题。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

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督促银行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同时,还提出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上述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人士称,监管层的态度很明确,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这意味着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不遥远。

或源于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商业银行经营承压

其实,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并不陌生。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2006年至2008年为国有银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阶段,共发行了4单。后来,因为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加上我国银行业经营指标持续改善等原因,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停摆。

上述八部委引发的《若干意见》显示,重提不良资产证券化源于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商业银行经营持续承压。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这已是该数据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

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攀升,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传统不良贷款的化解有三个途径:一是清收,如果不能是贷款就收抵押物;二是处置,如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三是核销,用利润覆盖。过去几年,财政部出台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鼓励银行核销。

“处置不良,基本上就是折价转让,银行盘活部分资金,用于新的投放,对银行自身、对整个经济都是好事。”潘虹认为,目前,正在推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信贷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激活存量,带动增量。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14年,我国重启了资产证券化业务,但都是优质资产证券化,如放贷证券化等,不良资产证券化尚未有新突破。

3月2日,董登新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为银行提供更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的转让不良资产的渠道和手段,它可使银行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回收资产的贷款本金,将大量不良贷款以证券化方式转化为众多投资者中的债券,增加资产流动性,分散银行业整体金融风险。同时,它还能加速银行向“轻资产”经营转型,提升银行主动管理和配置资产能力。在这之中,银行可通过投资次级档证券、充当贷款服务商收取资产处置服务费以及超额服务费等方式获得不良贷款处置后产生的超额收益。

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称,目前,资产荒较为严重,推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或能化解。

对此,潘虹表示,化解资产荒的作用非常有限,毕竟市场上不是没有资产,而是缺少优质资产。

核心仍是不良资产如何估值

呼声渐起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仍存在争议的是不良资产估值难题,以及证券化路径。

“核心仍然是不良资产如何估值。”3月4日,华中一券商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定价估值难确定、评级难度大、信息披露不完善等,导致市场各方对不良资产处置小心翼翼。

据了解,过去,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多打包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等多种手段进行处置,而资产管理公司或多或少享受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

一位曾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的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随着资产管理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获取及处置不良资产均应以市场手段进行,加上自身体量原因,不可能全部消化掉仍在增长的不良资产。从银行方面讲,不良资产证券化可批量处置,能有效降低成本。但是,不良资产如何定价,打几折出售才符合交易各方利益,主观性较强,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存在道德风险,这需要监管层进行制度设计加以预防。”湖北忠三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怡认为,过去,资产管理公司及银行受益于政策,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未来,这一市场化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参与的主体不仅限于资产管理公司,需对道德风险给予足够重视。

上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如果基础资产全部是不良资产,投资者对此兴趣不大。他建议,银行在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主动让利,否则难以吸引投资者。

在该人士看来,基于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及能力,初期,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最大潜在买主仍会是资产管理公司。

3月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表现较为谨慎,他判断,监管层会选取几家合适的银行进行小范围试点,然后是扩大试点范围,最后再全面铺开。至于产品,不良资产+优质资产的混搭模式可能性较大,这样可以兼顾投资者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匹配。“美国市场主流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一般情况下也是正常类、关注类和不良贷款类的组合证券化。”

不过,有银行业人士表示,混搭模式确实对投资者有吸引力,但由于是重启业务,起初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选取的资产全部为不良资产才具有典型意义、示范效应。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